成都青白江:“OSM现场管理”助力社区治理再上新台阶

2020-11-27 11:03     中国发展网

休息区宽敞舒适,阅读区安静温馨,办事区规范整洁……如今,大同街道凤祥社区的居民有事没事都爱到社区服务中心转一转,“随便坐坐也是一种享受。”

这样的变化源于青白江区去年6月引入的“OSM现场管理”经验。这套管理理念给全区先期试点的15个社区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通过空间功能区域和配套设备的合理配置,对空间、人力、设备、物品、信息、废物等六类资源进行有序管理,最大程度排查社区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同时通过有效覆盖社区服务盲点和真空地带,赋予社区发展治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大的功能,实现基层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温度,增强人文黏度。

一年半来,种种“小变化”,让社区治理有了新面貌;种种“小创意”,深度激发了居民区创新活力。

8468个现场数据 覆盖社区大小问题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兴则城市兴。

近年来,青白江区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持续增长,也让社区治理问题逐步凸现。比如在治理专业化、精细化方面,由于粗放式管理思维,一些社区习惯用笼统的、模糊的方式开展工作,“‘大概’‘差不多’等思想问题长期存在,导致‘最后一公里塌陷’。同时,在服务功能上,对群众的具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针对性不够,导致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缺失。” 青白江区委社治委负责人说,为克服社会治理中的“木桶短板”效应,2019年青白江区在探索社区治理精细化新路径的过程中,引入OSM现场精细管理系统,对条件相对成熟的15个社区进行试点导入,并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社区。

期间,专家团队走进每一个试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阵地、小区院落等,对办公室、储藏室,门前绿化、残疾人通道、公告栏、小区门卫、停车区域等,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现场评估。

在全新眼光的审视下,社区许多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 居委会服务空间清洁度较低、空间定位杂乱,空间损坏维修机制不完善;物品的定位与存放不规范,挤占了大量空间,造成财产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双重浪费;社区工作者对自身的服务定位不够明确,仍停留在“个别修补”“被动回应”的状态……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精细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制度来制约,每一个细节和流程,都落实到部门、责任人,并明确责任内容、责任承担方式以及责任追究程序,保证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都有‘章’可循。”该负责人表示,专家从资源管理的有序、增值,空间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优化及成本的节约出发,深入15个社区采集了6大类26个问题、8468个现场数据,系统梳理出了治理中的盲点和问题。

15秒内精准定位 提升服务效率

找出问题,更要靶向解决问题。

专家团队以问题为导向,按照精细化标准,从机构内的空间功能划分出发,先解决“要”与“不要”的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这是件挺痛苦的事情。”凤祥社区党委书记刘正德说:“比如我们的储藏室,大家都默认这是一间杂物间,什么东西都可往里放,堆了满满一屋子,但没几样能用得上;都扔掉吧,好像又舍不得,万一还有用呢?在‘断舍离’中纠结不定。”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家就首先从各类物件“要与不要”入手,引导社区工作者围绕特色和定位,自主清理、取舍各类资源、物件,最大限度释放社区物理空间。通过梳理和优化功能布局,15个试点社区共清理各类物资约12吨,通过废物再利用节约成本270余万元,实现了1950平方米社区空间的有效利用。

物资清理出来后怎么办?“专家按照定人、定位、定品、定量、定容‘五定’原则开展存量物品分类存放与维护,大到周边环境布局、小到家具摆放,都进行了明确规范。” 青白江区委社治委负责人说。

如今,推开门,不再一眼看到形象刻板的事务受理台,取而代之的是一间温馨的“百姓客厅”;文件柜、办公用品都重新编号,各归其位,一目了然;办公桌的柜子,第一层放办公用品,第二层放资料,第三层放个人物品,整齐有序……

“就拿我们办公桌来说吧,桌上的笔墨纸张、书刊文件、茶杯线缆等物件摆放,甚至收纳架上哪一格装笔,哪一个装尺子,哪一个装回形针,针头麻线,都是有规定的,不能乱。”凤祥社区居委会主任郭传均指着整洁有序的办公桌说,别看现在大家都取放自如,推行之初,没少抱怨。

谁还没个个人习惯呢?办公用品摆哪儿,只要能找到不就行了吗?社区事情多如牛毛,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小事”上有意义吗?然而,随着“五定”习惯的一天天养成,他从中获得了巨大收获。郭传均说,看似细枝末节,实则作用巨大。经过“五定”整理,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定位检索,可在15秒内精准找到相关文件资料。

“五个一”“四个场景” 精细服务更贴近

社区事务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是否满意关键在一个“细”字。

如何精细?“推行社区服务‘五个一’。” 青白江区委社治委负责人解释说,“五个一”即:一张地图亮服务,将片区医疗、教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资源可视化呈现;一本手册导服务,将日常便民热线,社区劳保、党务、计生等各类民生服务通过手册方式传递到居民群众手上;一项标准优服务,引入社会责任指南标准,将社会责任融入社区发展治理战略和日常活动之中,提高社区组织的社会责任感;一个窗口清服务,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实现各项服务和办事流程“一口清”;一张卡片便服务,发放标明社区联系人信息和服务范围的便民卡,拉近干群关系,每一项都有章可循。

社区还通过梳理问题清单,打造社区“平台场景”“家园场景”“社区场景”“治理场景”等四重场景。

比如在“家园场景”打造中,重在如何通过节日活动、坝坝会、志愿服务、养老服务、环境改造、社区微更新、居民邻里互助人文故事等,细化居民服务,营造社区家园式生活家园场景,着力解决居民邻里需求;在“治理场景”方面,则集合社区党建品牌建设,通过“社区主导+热心居民+社会组织+商企联盟等”,实现社区滴水式融入治理。

“当然,我们应依据自身特点,并不一定‘四重场景’都面面俱到。”通过具体实践,刘正德对现场管理理念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每个村的文化底蕴、社区状况是不一样的,重点是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一社一品”。

化工路社区的“阳光会客厅”里,小圆桌上摆着“群众工作之家”指示牌,居民可以坐下来喘口气、喝口茶;新峰社区入口处,设置了一幅有声地图,群众扫一扫二维码,便可关注社区概况、倾听新峰故事;红河社区根据居民需求,打造共享菜园,由热心居民和志愿者免费认领后种植出来的蔬菜小部分用于自己食用,大部分捐赠给社区的高龄老人和家庭贫困群众。此外,悦动怡湖、幸福一邻一、凤领革新、钢忆青江、川化记忆等社区品牌也在试点过程中逐渐形成。

如今,社区服务越来越精细化,居委会更有了家的感觉,居民与社区的心也贴得更近了。(余芳)

【责编:予笙】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