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人才为“笔”,产业为“墨”,治理为“技”,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执“人才之笔”,工笔细描勾勒乡村建设之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抓好用好人才管理,才能激活乡村建设的“一池春水”。一是“选优配齐”提效能。持续优化村“两委”干部结构,强化日常督导、考评考核、学历提升、素能培育。目前全乡26名村干部平均年龄42岁,35岁以下8人,彝族干部11人,大专以上学历实现100%,其中本科3人。干部能力素质和年龄民族等结构都进一步优化。二是“学习培训”增技能。实施“人才培育”计划,结合工作实际从各村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到该乡开展工作能力强化培训;对接区农口、科协、人社等部门,开展种养殖、厨师、护理技能等培训263人次,开展农业技术巡回指导10场次。三是“蓄水引育”聚合力。强化党员队伍、后备干部、农村家庭能人等人才储备。动态更新人才信息库,储备村组后备干部24人。完善人才资源配置,岗位轮换交流干部56人次。抓实“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持续夯实实训基地4个,发展“老乡经济”解决就业岗位214人。
泼“产业之墨”,色墨交融绘就乡村多彩之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激活和丰富乡村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围绕“两带”农业,充分发挥高山茶蔬带优势,积极发展茶叶、高山蔬菜、核桃、养蜂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抓实园区提升,在新河村建立首个现代化蓝莓种植园,2023年新河村被市农业农村局评为特色产业“亿元村”。二是集体资产盘活生金。以探索资产盘活、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多元业态为突破口,盘活房屋土地厂房,完善与经营主体的衔接机制,运用好村级产业资金,2023年通过租赁、合作经营、自主经营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2.74万元,同比增长32%。三是村企合作双方共赢。通过社会资本引流,实施乡情回引和能人回归行动,引入市场主体盘活乡村“美丽”资源,村企合作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精品民宿,分片区设置娱乐、休闲、餐饮、零售等各类业态,承办配套的业态、收取租金、利润分红等方式预计实现增收约1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约30个。
重“治理之技”,技法运用渲染乡村多姿之态。群众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要群众说了算,乡村振兴更是要让广大村民参与进来,让村民变“叉手看”为“撸袖干”。一是“小积分”激发治理“大能量”。以新河村为试点,推行“党员星级积分”“荣誉村民积分”双积分制,细化13项评分细则,按照“一户一档”建立积分台账。截至目前,新河村评选出6名“五星级党员”和60户“荣誉村民”,并现场进行积分礼品兑换,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配合乡村建设。二是“微协商”绘好民生“大文章”。围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民生关切等方面强化问题化解,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工作,运用好“有事来协商”平台,解决群众“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390件,乡村“四下基层”108次。三是“群众治”破解陋习“老大难”。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探索村民自治殡葬简化模式,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清理豪华墓、散葬坟。其中,新河村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等宣传引导,开展坟墓自主搬迁工作,截至目前已搬迁443座,该经验做法被评为“省级基层群众自治优秀案例”。(王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