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学修复保护 成都这个“生物多样性宝库”正焕发新生

2024-09-14 14:4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9月12日,“绘绿公园城 美丽成都行”美丽成都—2024年生态文明媒体采风活动继续进行,该活动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承办。

当天下午,由中国作协会员、成都文学院作家、自然领域互联网大V、“雪山群”创办人、中央主流媒体等20余人组成的采风团,来到了郫都区云桥湿地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探寻这片“生物多样性宝库”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基于“自然力”修复生态,滋养数百种野生动植物

“应尊重自然、系统修复,构建低碳绿色护城河流域”“云桥湿地已有256种脊椎动物和353种高等植物,新物种和生态学研究潜力较大”……一场关于云桥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分享沙龙在云桥村村民委员会热闹展开,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梁玉祥,云桥村党委书记肖春,成都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防疫专委会秘书长巫嘉伟先后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碰撞”交流观点,引发了采风团的诸多共鸣和思考。

云桥湿地,位于郫都区安德街道云桥村,占地332.6亩,地处成都市主要水源地徐堰河、柏条河流域,市自来水六厂取水口上游约50米处,大部分位于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内,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湿地,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脆弱。云桥湿地滋养着数百种野生动植物,其中不乏在成都平原具有较高保护和科研价值的物种,使其成为川西坝子“生物多样性宝库”。

“2022年起,郫都区遵循水系‘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基本原则和‘再野化’的先进理念,采取基于自然力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对湿地部分区域实施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平衡体系得到恢复。”郫都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域生态多样性的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比如建成40余个声纹监测和红外线自动相机监测样线,利用调查监测结果对植物丰度、动物种类、水源水质等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云桥圆根萝卜为代表的“郫都产”生态农产品销往全国、出口海外,实现云桥村人均收入增加30%。

据了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云桥湿地已经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乐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楠木(桢楠)、金荞麦,四川特有植物菱叶凤仙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成都特有鱼类蓝吻鳑鲏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此外,云桥湿地保护成效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获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

深化公众参与,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700次

菱叶凤仙花、五月艾、蛇莓、龙葵、桢楠、金荞麦……在沙龙后踏入云桥湿地,一路走一路看,采风团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不时有飞鸟掠过,留下串串清脆的鸣叫声。不同于市区的闷热,因降雨产生的水汽让云桥湿地内异常凉爽,蜿蜒小道铺满了竹叶、落叶,但却不泥泞,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简直是活生生的生态教科书!”一位自然领域互联网大V赞叹道,连忙举起相机,捕捉美丽瞬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云桥湿地,采风团不仅见证了生态修复的成效,更深刻感受到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与力量。据了解,国家林草局湿地中心、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机构将这里作为调研基地和志愿者服务点,围绕物种调查监测、人工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动物栖息地恢复等内容,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次数达700余次。为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还编著了《水源守护者指南》《这里是云桥湿地—成都平原自然文化读本》等宣传资料,深入开展环保志愿服务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一组数据佐证着生物多样性的“美”正不断升级——今年郫都区观测记录显示植物相比2019年增幅1.40%,鸟类增幅13.99%。郫都区将持续协同推进饮用水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把云桥湿地纳入郫都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不断关注以云桥湿地为代表的川西平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情况,进一步摸清该区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变化和趋势,为区域生态质量提升饮用水水水源地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支撑。(蔡雨洁)

【责编:蔡雨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